公元465年,大业启文七年,二月二十七。
扬州治所健康(今南京),法场里,腰斩二百七十三人,斩首一百四十五人,绞刑吊死二十七人。
这些人全部都是江南和江北地区的世家以及本地驻守的文武官员。
涉及了四百多主要人物,而被牵连发配边疆的,数以万计!
其中官职最大的,当属扬州治栗使,孙川(411-465)。
往下论,也是很离谱的存在。
健康城的宿卫军将军刘茂(425-465)。
淮南郡(今合肥)郡守谭玄(421-465)。(之前说过州的划分和官职,下一级的郡的主管一分为二,军政分家,财政大权管理者是郡守,郡守管理权属于郡宿将)
汝阴郡郡守桓达(419-465),郡宿将王汉必(422-465)。
谯郡(今宿州地区)郡守陆柏(430-465),郡宿将卢当先(431-465)。
这些还是以郡为单位的官员,往下以县和城为基层单位的官员涉及更多,几乎是全部下马。
其中最离谱的还是许昌城的城守,长山郡王吴谦(440-465)。
吴谦,其父吴立骓(417-462),太宗时期,是常王,到了吴欢继位,降为长山王,病逝后,其子继承王爵,降级一等,为郡王。
这样的皇天贵胄竟然也卷入其中,而且还被腰斩,并且剥夺爵位,全家贬为平民,可想而知其中牵扯有多恐怖。
事情的起因要倒退到太祖吴承宗圣治时期。
公元439年,大业圣治六年,业朝国内稳定,皇帝吴承宗下诏,修缮健康到许昌一带的水路运输线。
大概的情况是这一段路,依靠江南的水网打造专门负责朝廷的运输道路,方便中原和江南地区的连接,也是加强控制的表现。
那时候都城还在长安,所以负责这件事情的是在洛阳的皇太子吴立炎。
只不过圣治年间最大的工程是洛阳,所以这一段路线修缮进程比较慢,直到吴立炎登基,为了更好的调配南方物资和士兵,大力发展。
于是就出现了大运河——前瞻版。
但这玩意确实是水路交替的,有河流就船运,到了平原就卸货上岸,业朝修建了专门的道路和码头,对接这些工作。
所以能连接许昌和健康。
这条路线在尧圣五年正式大规模投入使用,让大业中央能更好的控制南方。
而这种朝廷的运输,懂得都懂,利润和油水极大,自然是上行下效的出现了一大批利益集团。
而到了文帝吴欢前期,把握这条航线南北两端的,一个是在许昌的长山王吴谦,另一个是在健康的扬州州牧,鲁高(417-477)。
鲁高这个人,也是属于江南士族,不过已经衰弱,祖上是东吴大都督鲁肃,到他这一辈,属实是惨。
太宗吴立炎时期,武辉三年,提拔鲁高为扬州牧,一直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为什么提拔他?因为江南士族需要拉拢,但之前那些太强大的家族吴立炎不想用,扶持外地人阻力太大,于是就折中一下,让本地人来担任扬州牧。
其他士族有意见,不过不会那么大。
到了文帝时期,吴欢对于鲁高也是极其信任,整个大业十四州的州牧,吴欢换了八个,其中并不包含鲁高。
所以鲁高一直都是很感恩吴立炎和吴欢,办事兢兢业业,扬州地区在他的手里也是越来越好。
但这一年里,他虽然没死,也被撸了下去,原因很简单,作为健康地区行政一把手,竟然没发现那么多官员参与贪污腐败?!
如果是知情不报的,该处理,如果是没发现的,按照渎职处理。
至于鲁高是真是假不知道,就不得而知了。
公元458年,大业武辉七年,吴立炎驾崩。
公元459年,大业文帝启文元年二月份,吴欢就把原来的许昌城守改任到南阳,把自己的堂弟吴谦安排上岗,这一年吴谦才刚满二十岁。
二十岁的吴谦一上岗,就给这一段运输路线整废了。
之前的许昌一把手,也是和下面的人捞油水,但很多事情都是放在私底下干的,明面上的维持还是要的。
可是吴谦年少轻狂,又是藩王,仗着背后是皇帝,直接猛吸这一段路的血。
按照常理来说,这一段国家掏钱修缮,作为政治和军事上的运输线,是不允许私人使用的,但奈何他的运输太便利了。
甚至于为了这一段路线,大业朝堂还规定,如果这一段路和民用的道路重叠,那就让商人和民众走小路,没有小路的,当地政府掏钱开拓。
民众还好,小路也能走,可是那些世家做的买卖就中央了。
想要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到哪里都不过时。
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很多商人和本地世家找到各个路段需要打点的官员,进行贿赂。
许昌的前任官员团体最多允许比例四分之一的私人船只队伍使用这一段路,不能影响朝廷的正常使用。
而吴谦一上来,得知这个买卖和利润后,疯狂到了几乎全面开放,高峰的时候,这一段大业帝国的运输路线竟然被私人运输队占了八成。
为什么东窗事发?并不是有人告密,就算是告密告发的,也不至于连吴谦这样的皇室弟子都被砍了。
而是北方战争开始,皇帝吴欢下达征调江南地区,荆州地区,益州地区的精锐和物资北上。
而这条路线就是在江南江北地区,这一段路此时此刻早已经被商队占了,许昌到健康路途遥远,一时之间吴谦也没办法调配。
就这样,在二月初三那天,原本应该有军队两万,粮草用品七十五船的物资抵达许昌的,可是具体竟然只有三千多人和二十多船物资。
洛阳来的天子使者一看不对劲,就打算往上报,没想到吴谦脑瘫,给人杀了。
这就真的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吴谦为什么被清算,也是因为杀天子使者,大不敬。
皇帝吴欢震怒,派遣丞相周年,领军五千,去往许昌。
二月初九,事情原原本本的被周年调查出来,并且上报皇帝。
吴欢震怒!为了不影响北方战局,下令诛杀全部主要涉案人员,
除此之外,所有参与使用朝堂运河路线的家族和商队,全部清算。
如果这些人家族里面没有人当官的,只需要付足够多的钱就能法外开恩。
如果是家里人有当官的,那就属于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杀!
如果是牵连到了一些大家族,为了安抚他们,不至于让他们急眼了造反,吴欢也表示,大家族里面的,诛杀亲自参与这件事情的,其他的人酌情处理。
于是就出现了本章开头的一幕,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案件,凭借这个事情,江南江北家族的势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就这么说的,举个例子,江南谢家,曾经的顶级门阀,家里七人在洛阳当官,在其他地方上有二十多人当官。
但他们也参与了这件事情,进行走私,于是这些当官的被吴欢撸了一半下马,并且还罚了一大笔钱。
不仅削弱地方势力,还能扩充军费,一举两得。
而为了让人信服,毫无怨言,吴欢下令,吴谦也杀。
在南京当监斩官的,也是一位宗室弟子。
雍北王吴立奇的世子,吴昊(431-502)。
当今天下,宗室之中,谁不知道雍北王吴立奇那可是擎天柱,他的世子自然也不简单。
吴昊斩杀这些人后,也是回到许昌,和丞相周年一起处理这件事情的收尾工作,并且恢复这一段路线的正常运行。
该说不说,吴昊的能力确实不差,上来除了恢复运输路线,还安抚了各大家族和当地百姓。
遇见有人上门感谢,送礼,他都会声音洪亮的高喊:“此乃陛下圣恩!尔等当谢陛下!小王不过代天子执法。”
这一套流程下来,皇帝吴欢心里自然很舒服,也不会去忌惮吴昊那么多。
这就是运河案的始末,当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贪婪,并且认为法不责众的时候,殊不知大业朝廷的法律不容践踏,哪怕是要把自家人杀了,吴欢也要惩戒这些人。
通过这件事情,他还在未来战争期间的几年大量的严惩贪腐,清明吏治。
而吴昊也是被看中,长时间替皇帝镇守许昌到健康一带。
公元473年,大业文帝建威六年,六月初五,业雍北王吴立奇薨,享年六十一(413-473)。
《文帝本纪》记载,那一天,皇帝吴欢亲自披麻戴孝,为吴立奇扶棺痛苦,比吴昊哭的都伤心。
并且亲自给吴立奇拟定封号,业·秦成宣王(雍北成宣王),其子吴昊继承王位。
一年之后,改为江北王,封地改到了徐州,食邑增加到了四万户。
原本吴昊应该守孝三年,但吴欢拉着他的手说:此正值用人之期,宗室之中,唯有雍北王可助朕,望以国事为重!”
于是吴昊只需要守孝一个月,就官复原职,继续为吴欢镇守东南方向。
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佩服文帝吴欢的手段,这一招扶棺痛哭,可真的是6,他老爹吴立炎驾崩的时候他都没有这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总不能叔叔比亲爹亲吧?
原因很简单,他需要收权,继承吴立奇留下来的庞大政治遗产!
吴立奇,那可是太祖皇帝的嫡子,出自于宋皇后。
而宋皇后膝下三子,长子吴立炎为太宗皇帝;次子吴立德为魏王,战死洛阳;三子就是吴立奇!
和吴立炎不同,吴立炎的张皇后是他在邺城偶然遇见,一见钟情的一段佳话。
吴立奇的王妃是出身于关中豪族,何氏之女。
因为这一层关系,再加上吴立奇在太祖,太宗,文帝一朝都是镇守关中,导致他在这一带的威望极高。
没错,吴欢是信任和重用吴立奇,可是你说他有没有忌惮呢?
正因为如此,吴欢安排吴昊去处理这一次的运河案,一来名正言顺以宗室处理宗室,并且把雍北王世子调离关中。
二来,大肆屠戮和搜刮江南江北士族,肯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扑,尤其是朝堂上,所以吴昊推出来吸引火力,吴立奇肯定不会坐视不理,也能让朝堂保持平衡。
有了江北江南家族的敌视,就算是吴立奇都要谨慎对待。
而为什么不让吴昊守孝三年?这不废话,一旦吴昊长时间在关中,之前吴立奇的关系网肯定会和他联系上,那到时候,又是一个尾大不掉的藩王!
万一再出现一个齐王之乱,不就炸了。
吴欢可以相信并且重用吴立奇,但他不可能相信吴昊,也不可能让吴昊去继承吴立奇的政治势力。
而通过吴立奇葬礼上的举动,他明显可以拉拢关中家族势力,而事实亦是如此。
关中家族一直以来是以周年和吴立奇马首是瞻。
周年去了洛阳,那他们基本上都是跟着吴立奇混。
现在吴立奇也没了,而且吴昊又回不来,并且后面还直接改成了江北王,去了徐州就藩,他们只能向皇帝投诚了。
一个运河案,清理江南江北,牵动吴昊,拉吴立奇下场,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文帝吴欢,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