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后门的辙痕(1 / 1)

鸡叫头遍时,林铁花就醒了。窗外的月光斜斜地淌进来,在地上铺了层银霜,她摸黑穿上粗布褂子,指尖触到口袋里那张上海来的信纸,忽然想起苏曼信里的话——“纺织厂的宿舍是砖瓦房,冬天有煤炉,比棚子暖和”。

她翻了个身,看见墙角堆着的旧轴承,二柱子昨天送农机站后,换回了半袋白面和两斤红糖。张婶说这红糖是正经的甘蔗熬的,比市面上掺了沙子的强,让她留着泡水喝,“女人家总喝凉水,对身子不好”。

“醒了?”二柱子的声音从棚子外传来,带着点刚睡醒的沙哑。他大概是天没亮就来了,板车轱辘碾过石子路的“咕噜”声,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我把板车修好了,轴上抹了机油,保准比上次轻快。”

林铁花披衣出去时,见二柱子正蹲在板车旁,往车轴里塞麻线。晨光刚爬上他的肩头,把他宽厚的影子投在地上,像块敦实的石头。“早饭在灶上温着,张婶送的玉米饼,还热乎呢。”他指了指棚子角落的煤炉,炉上的铝锅里冒着白气,隐约能闻到玉米的甜香。

两人把废铁往板车上搬时,林铁花特意把那些修好的轴承放在最上面。二柱子说李农机昨天又来看了,说这几个轴承能凑合用,愿意再加两斤腊肉换,“等送完废铁,咱就去拿腊肉,给你炖锅腊排骨汤”。

板车刚拐出巷子,就见张婶挎着篮子等在老槐树下,篮子里是用布包好的窝头,还有一小罐咸菜。“仓库那边人多眼杂,午饭怕是顾不上吃,带着垫垫肚子。”她往林铁花手里塞了个油纸包,“这里面是块生姜,要是路上受了凉,嚼两口能暖和点。”

走到护城河小桥时,二柱子忽然停住脚步,指着桥洞下的阴影:“你看那是不是王建军的人?”阴影里蹲着两个汉子,正抽着烟,火星在暗处明明灭灭,眼神时不时往桥头瞟。

林铁花把板车往柳树林里藏了藏,从怀里掏出沈放给的钥匙:“别管他们,咱走后门。”她记得沈放说过,轧钢厂的后门挨着护城河,有条窄窄的石板路,平时只有拉煤的车走,王建军未必知道。

两人推着板车钻进树林,晨露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林子里的鸟被惊得扑棱棱飞起,翅膀带起的风掀动了板车上的铁链,“当啷”一声脆响。二柱子赶紧用布把铁链裹住,压低声音:“别出声,让他们听见就麻烦了。”

后门的铁锁锈得厉害,钥匙插进锁孔转了三圈才“咔哒”打开。门轴“吱呀”一声,像是要把寂静的晨色撕开道口子。守后门的老头披着军大衣出来,看见钥匙上的铁环,摆了摆手:“沈工头交代过了,进去吧,老赵在仓库等着呢。”

仓库里弥漫着铁锈和机油的混合味。老赵是个干瘦的老头,戴着副老花镜,正拿着算盘对账,看见板车进来,推了推眼镜:“沈工特意跟我说了,你这货得仔细过磅。”他指着墙角的磅秤,“那秤我昨天刚校过,准得很。”

过磅的时候,林铁花果然发现磅秤有点不对劲——秤杆总是微微往上翘,老赵用手压了压秤盘,才慢慢平了。“看见了吧?”老赵压低声音,“这秤被人动过手脚,往上翘就是多算了分量,往下沉就是少算,王厂长的小舅子上次来收铁,就靠这秤坑了不少人。”

二柱子在一旁听得火冒三丈,攥着拳头就要去找人理论,被林铁花一把拉住。“算了,正事要紧。”她知道跟这种人置气没用,还不如赶紧办完手续走人。

等把废铁卸在指定区域,老赵拿着账本过来,笔尖在纸上划得沙沙响:“废铁一共三百二十斤,算八分五一斤,是二十六块八。那几个轴承按二手件算,给你加五块,总共是三十一块八。”他从抽屉里拿出钱,数了三遍才递过来,“点清楚,别少了。”

林铁花把钱仔细叠好,塞进贴身的口袋,指尖触到温热的纸币,心里踏实了不少。这钱够换半车煤,冬天棚子就不用挨冻了,还能给张婶买两包她舍不得抽的烟丝。

刚走出仓库,就听见后门传来争吵声。王建军带着人堵在门口,正跟守后门的老头嚷嚷:“我是王厂长的侄子,进个门怎么了?是不是藏了什么见不得人的货?”

二柱子把林铁花往身后拉了拉,抄起板车上的铁钩子:“别怕,有我呢。”

林铁花却往前走了两步,手里攥着账本:“王公子要是不信,尽管去查磅单,老赵还在里面,一笔一笔都记着呢。”她故意把“王公子”三个字说得格外清楚,声音不大,却带着股子硬气。

王建军看见她手里的钱,眼睛都红了,伸手就要去抢:“这钱该归我!你爸欠我们家的账还没还呢!”

“放手!”沈放的声音突然从后面传来,他穿着沾满机油的工装,手里还拿着个扳手,“王厂长刚在办公室说,以前的账一笔勾销,你想抗命?”

王建军的手僵在半空,脸涨得通红:“沈放你少多管闲事!这是我们王家和林家的事!”

“现在是在轧钢厂的地盘,就得按厂里的规矩办。”沈放往前走了两步,扳手在手里转了个圈,“要不要我现在带你去找王厂长,问问他这账该不该算?”

王建军咬了咬牙,狠狠瞪了林铁花一眼,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走的时候,板车轱辘碾过石子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像在替他憋着股气。

“多谢沈同志。”林铁花把板车往路边靠了靠,心里头暖烘烘的。

沈放摆摆手,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举手之劳。对了,你们纺织厂的表姐来信,是不是让你去上海?”他昨天听小马说漏了嘴,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

林铁花愣了愣,点了点头:“她是说有个学徒的名额,不过……”她看着板车辙痕里的铁锈,又想起巷口张婶的炊烟,“我还没想好。”

“想留就留,想走就走,自己顺心最重要。”沈放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几块奶糖,“上次修机器时,上海来的工程师给的,你尝尝,比咱这儿的水果糖甜。”

奶糖的糖纸是透明的,能看见里面米白色的糖块。林铁花捏着糖,忽然想起父亲说过,上海的糖是用甘蔗熬了又熬的,甜得能粘住牙。她把糖放进嘴里,果然甜得厉害,连带着心里那点犹豫,也被这甜味泡得软乎乎的。

往回走的时候,二柱子把板车推得飞快,嘴里哼着码头的号子,调子跑得没边没沿,却透着股高兴劲儿。“我就说沈同志靠谱吧?”他回头看了眼林铁花,“那几块奶糖你吃了没?甜不甜?我娘说上海的糖都是用蜂蜜做的,难怪那么贵。”

走到巷口时,张婶又等在老槐树下,手里的篮子换成了针线笸箩,看见他们回来,手里的针线“啪嗒”掉在地上:“可算回来了!我这心一直悬着,就怕王建军那小子使坏。”

林铁花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塞进张婶手里:“这是给您的,买两斤肉,中午咱包饺子。”她记得张婶上次说想吃白菜猪肉馅的,只是舍不得买肉。

张婶把钱往回推:“你这孩子,刚赚点钱就乱花……”推来推去,最后还是红着眼圈收下了,“那我多包点,叫上二柱子他爹娘,热闹热闹。”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林铁花坐在棚子下,把上海来的信又读了一遍。苏曼说纺织厂的学徒要学记账和机器操作,她特意在信里画了个简易的织机图,说“不难学,多练练就会了”。

二柱子扛着半袋面粉进来,看见信纸,挠了挠头:“你要是想去上海,我帮你收拾东西。不过……”他蹲在地上,用手指在泥地上画着,“要是我爹能跟沈同志说说,让你去轧钢厂当个临时工,是不是也挺好?离得近,有事咱也能照应。”

林铁花没说话,只是把信纸折成小船,轻轻放在水盆里。小船晃晃悠悠地漂着,像在犹豫往哪个方向走。阳光透过棚顶的破洞照在水面上,碎金似的光点随着水波晃荡,晃得人心里也跟着漾起涟漪。

她想起沈放沾满机油的手指,想起二柱子压弯的扁担,想起张婶砂锅里的鸡汤香,想起仓库里老赵认真校秤的样子……这些像钉子一样,把她往这片土地上钉得牢牢的。

傍晚包饺子时,巷子里飘着面粉的白汽和猪肉的香味。张婶的擀面杖敲在案板上,“咚咚”的,像在给日子打拍子。二柱子娘揉着面团,说要教铁花做葱油饼,“上海未必有这口”。二柱子蹲在灶门口添柴,火光映得他脸红通通的,时不时往屋里瞟一眼,看铁花有没有偷吃生饺子馅。

林铁花捏着饺子皮,忽然觉得,其实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边有这些惦记着你的人,有热乎的饭菜香,有板车碾过石板路的“咕噜”声,有这些琐碎又实在的烟火气,日子就能过得有滋有味。

她把包好的饺子放进竹筛,白胖的饺子挤在一起,像堆小小的元宝。窗外的炊烟又升起来了,在暮色里慢慢散开,把整个巷子都裹进暖融融的香气里。

水盆里的纸船还在漂着,只是不知何时,已经掉转方向,朝着棚子深处漂去了。

最新小说: 深探其境 花叶之忆语 静默是沉睡中的羔羊 全女世界 人性的诗篇 羽长崎 六月似海 记录爱的点点滴滴 生活随笔:生如夏花 重生之后我带着王爷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