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晓把沈山远发来的照片放进手工课作业时,特意在角落用铅笔标了行小字:“光影协助:沈山远”。交作业那天,她抱着装纸船的玻璃罩走到教室,刚把作品摆在展示台,就听见后排有人低笑:“这光影拍得比实物还灵啊。”
她回头时,正对上沈山远的目光——他居然也选了这门手工选修课,就坐在最后一排,面前摆着个拆开的木质相框,手里捏着砂纸在磨边角。苏青晓愣了愣,他已经抬手朝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结课评作业那天,老师举着苏青晓的作业投影在屏幕上:“这个湖蓝纸船的光影抓拍很妙,尤其是光斑流动的那几张,把手工的‘灵’拍出来了。”说着顿了顿,“不过更难得的是纸船本身的细节——船底粘了层薄纱,对着光看像水纹,是用心了。”
苏青晓的耳朵有点热,余光瞥见沈山远正低头笑,手指在相框边缘轻轻敲了敲。后来作业被贴上“优秀”标签挂在走廊展示时,她发现自己的纸船照片旁边,多了个装着银杏叶标本的相框——玻璃面上印着行极小的字:“光影素材:苏青晓的纸船光斑”。
沈山远是在她去看展示时走过来的。他指了指相框里的银杏叶:“上次在林子里捡的,照着你照片里的光斑角度摆的。”阳光从走廊窗户漏进来,刚好在他手背上投下片细碎的影子,像极了那天银杏林里的光。
“你的作业也被评优秀了?”苏青晓看着相框角落的“优秀”标签,突然想起他磨相框时专注的样子。
“嗯,老师说‘有生活里的光’”他低头时,睫毛在眼下投了点浅影,“对了,周末有个摄影展,有组光影主题的作品——你要是去,我可以给你讲讲怎么用光影改改你的插画构图。”
苏青晓指尖还停在银杏叶标本的玻璃面上,听见“摄影展”三个字时,指尖轻轻蜷了蜷。“好啊,”她抬头时,走廊的光刚好漫过沈山远的肩膀,把他衬衫领口的褶皱都染得软乎乎的,“我刚好想看看专业的光影怎么塑造画面。”
周末的摄影展在老美术馆,展厅里光线偏暗,只有射灯追着墙上的照片走。沈山远走在前面半步,手指偶尔会虚虚点向某张照片的角落:“你看这张逆光人像,影子落在背景板上的形状,其实是用光影在帮人物‘塑形’——就像做手工时,用细节勾出物件的性格,光影在这里就是另一种‘巧思’”
他说话时会微微侧头,确保苏青晓能看清他指的位置。讲得投入了,眉骨上的光影会随着脚步轻轻晃,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浅影。苏青晓没立刻应声,目光先落在他捏着展册的手上——指尖骨节分明,翻页时指腹蹭过纸页,发出很轻的声响。他讲“柔光怎么让玻璃器皿显得通透”时,喉结动了动,声音比平时低些,像展厅里流动的风。
有张静物照拍的是玻璃花瓶,瓶身上的光斑碎得像星星。“这种光斑就是用光影在塑造氛围,光线碎而不杂,既不会抢了主体的风头,又能让整个画面活起来。”沈山远指尖在照片边缘停了停,转头看她时,眼里映着照片的光,“之前看你做的纸船,船底粘了层薄纱,其实就和这光斑的道理有点像——都是用‘朦胧感’让物件更有层次。要是之后想加新装饰,或许可以试试在船身贴点半透明的小碎片,光透过来的时候,说不定会有类似的效果。”
苏青晓突然觉得手里的笔记本都变沉了,上面记了半页他讲的要点,笔尖在“柔光塑氛围”几个字旁边,无意识画了个小小的船型。她想起自己粘薄纱时确实犹豫过会不会太素,原来他当时就注意到了。
出美术馆时,夕阳正把天染成橘粉色。苏青晓把笔记本合上,终于敢直视他:“今天真的学到好多,原来光影能这么细地‘搭’画面,比我看半本书都有用。”她顿了顿,手指攥了攥书包带,“而且之前作业的照片,要是没有你帮忙用光影把纸船拍得那么灵,肯定拿不到优秀。所以……我想请你吃饭,就附近的小馆子,可以吗?”
沈山远低头笑了笑,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刚好和她的影子在脚边碰了碰。“好啊,”他说,“不过得我选地方——知道有家面馆,窗边的光特别好,傍晚时会在桌面投下木格窗的影子,说不定能给你点新灵感。”